思政部
组织建设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首页>>党建工作>>理论学习>>正文
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2-12-21

一、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落下帷幕,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郑重宣示,在亿万人民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当鸦片战争击破“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华民族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千年未有之强敌”,从那时起,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9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勇敢担起实现这个梦想的重任,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迎来民族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一代代人的接力探索中,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复兴梦想如此切近。

然而此时此刻,我们却异常清醒而冷静。尽管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却排在80多位。尽管“神舟”飞天、“蛟龙”入海让世界称叹,但我们整体上还落后于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尽管国产电影纷纷跨入亿元票房俱乐部,文化创作空前繁荣,但杰出的传世之作仍不多见。尽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我们还有1.28亿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相当于英国和法国人口的总和。这也就是为什么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以不懈的奋斗去赢得未来。

在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为实现民族复兴确立的两个重要“时间表”。在通往这两个目标的道路上,我们所遭遇的挑战,其规模和复杂程度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让“蚁族”走出“蜗居”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让普通人不再为看病烦恼,让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即便是实现这些看似平常的目标,也都需要我们克服种种利益冲突,破解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只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我们才能走出大国崛起的烦恼、摆脱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困惑、纾解公民无序竞争的焦虑,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中国。

回首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我们走过了一条与其他许多国家迥然不同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这个两百年前被称为“泥足巨人”的国家,已经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走出“中国文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西洋文化”的自卑感,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汇交流交融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理应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13亿人的创新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执着而坚定地把接力棒传递下去,未来中国必定会以全新的风貌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卓尔不凡的创造,感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二、肩负起对人民的责任

“这些话,都说到人民的心坎去了。”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媒体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实的讲话中,提出了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优美的环境等十个“百姓期盼”,赢得了普遍赞许。一个从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出发的执政党,以其对人民责任的自觉,再一次打动了世界。

回首过去十年,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些看似宏大的词汇,对老百姓来说意味着生活的点滴变化:从“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到“看病能报销,养老有‘农保’”,从保障房的钥匙到农家书屋的书本。即便以挑剔目光打量中国的外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数亿中国人过上了他们父辈做梦都想不到的生活。正是从亮点纷呈的民生答卷中,人们真切感受到一个执政党“让人民幸福”的历史责任。

这种责任,自我们党成立之初就写在了旗帜上,在中国革命还是“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已提到议事日程,在当代中国风雨激荡的社会变革中日益彰显,在建成“全面小康”的未来征程中,更显沉重。

在喝彩声此起彼伏的辉煌时刻,我们党倍加清醒,自豪而不自满。坦陈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直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正视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执政党的问题视野,与人民的期盼相互交融。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当采访十八大的小记者们提出“怎么让我们吃得安心”、“买房花光爸妈积蓄怎么办”等令大人们坐立不安的问题,人们从十八大报告中看到了“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等论述,更听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回应。问与答之间,激荡着党心与民意的共鸣,也向世界发出了肩负责任的“中国声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肩负起对人民的责任,需要爱民的情怀。孔繁森曾经说过,“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对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心怀万家忧乐、挂念安危冷暖,真心实意地想为百姓做点事,才会到田间炕头倾听人民呼声,才会去稠人广众中体验民间疾苦,从而凝聚智慧与力量,创造人世间的一切幸福。

肩负起对人民的责任,更需要为民的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今天的共产党人,面对多元利益主体、复杂利益格局,面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关险隘,格外需要克服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格外需要鼓起敢于负责的勇气、攻坚克难的决心,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破解民生难题,把“收入倍增”体现为人们越来越鼓的钱包,把“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化为不同出身年轻人平等竞技的舞台,把“美丽中国”变成天朗气清的生活空间,把一项项庄严承诺写在中国大地上。

100多年前,八国联军中的一个德国军官在日记里写道:“做19世纪的中国人太悲惨了。”21世纪的今天,“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已经成为震撼世界的宣言。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民族命运的改变,更能深刻理解一个执政党植根人民、造福人民的奋斗历程。面向未来,肩负沉沉担子的执政者们,正以“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实干,开启全新的幸福里程。

三、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成长中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全党必须警醒起来”。中国领航者的自省精神,令西方媒体感叹:“全世界都公认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然而这个党仍保持清醒的头脑。”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党的十八大报告之所以“把问题讲够,把困难讲透”,就是为了警示全党,不能躺在功劳簿上,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就是为了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就是为了在世所罕见的考验面前,保持党的品格、党的风骨。不讳言问题,不回避矛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自觉、高度自信。

深刻的自省精神,源于历史的镜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60多年前,毛泽东与黄炎培促膝长谈,探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从延安宝塔山一路走来,我们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跨越。今天,面对新环境新考验,作为诞生91年、执政63年的世界第一大党,如何跳出周期律的支配,避免“李自成式的悲剧”,仍是永不过时的考题。

领航者的警醒,彰显了对党的责任。“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时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经济问题难不倒我们党、外部的敌对和封堵搞不垮我们党,腐败问题才是执政党的致命伤。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的讲话,用词之重、用心之苦、用意之深,足以引起8300万党员的高度警醒。它深刻揭示了一个现实逻辑:一旦利益的诱惑侵蚀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一旦膨胀的私欲污染了清正廉明的政治本色,一旦特权思想、特权意识、特权行为损坏了社会公平,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就绝非危言耸听。只有从根子上拒腐防变,党才不会辜负人民的支持信任,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是面向全党的战略提醒,更是从严治党的行动指南。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需要清除思想上的“病菌”,防止精神缺钙、防止“软骨病”;面对能力不足的危险,需要及时“充电”,防止知识恐慌、本领恐慌;面对脱离群众的危险,需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面对消极腐败的危险,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自省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具备了自省精神的民族必定是强大的民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政党必定是不可战胜的。这也是为什么外国领导人预测,“十八大后中国将继续发展,并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这也是为什么,13亿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四、以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在不久前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副总理的这句话引发强烈共鸣。正如有人所言,当今中国最强音,若用两个字概括是“改革”;用四个字概括是“改革、改革”;用六个字概括是“改革、改革、改革”。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只有改革,才能去除种种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改革,才能营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激发中国社会的动力活力。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在改革,最好的投入是改革。改革,依然寄托着普通国人的幸福期盼,托举着民族复兴的共同梦想。

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86次提到“改革”,并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两大目标并列相提。今天,身处今非昔比的历史方位,当改革从观念突围转向利益调整,如何重新凝聚改革共识、整合改革合力?当改革遭遇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如何统筹兼顾、稳妥推进?

对于中国发展的非凡成就,有各种解读,比如人口红利、外贸红利、土地红利等等。这些分析各有道理,但都没有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红利都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比如人口红利,改革前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为何没有影响全球的“中国制造”?再比如外贸红利,全球化进程再顺利,倘若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恐怕也很难从中受益。田忌赛马的故事尽人皆知,如果从改革的角度解读,就是进行了“有效制度变迁”;同样,助推中国发展的各种红利,本质上都是改革红利的体现,都是制度创新释放的红利。

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小平同志“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论断,可以理解改革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义,可以理解十八大报告“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要求。今天中国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但抓住改革这个根本,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天改革的思路千头万绪,但只要牵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就可以事半功倍。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制度需要完善之处,正是改革作为空间。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就能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源源不断地释放“改革红利”,又好又快地推动中国发展。

发展是最大的民意,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红利不会自动变现,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推进制度创新,以造福人民的使命感承担历史责任,我们就一定能有更大作为、更多进步,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引发共鸣;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激情涌动。正如南开大学学子所言,“以前常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我们对现实充满信心,对梦想满怀憧憬。”

瞩望未来,“中国梦”该是一幅怎样的动人映象?

70多年前,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预言:“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70多年后,“活跃跃的创造”早已远超先烈勾勒的愿景,“日新月异的进步”更让世界惊叹。“中国梦”的茁壮,丰满着个人的梦想。

我们从未离梦想如此接近,但最后的这段距离,无法轻松越过。“中国梦”照亮的,既是民族国家的共有理想,也有亿万中华儿女个人价值的实现。“总量”与“平均”的尴尬反差,“共富”与“个富”的局部失衡,“国强”与“民富”的共同企盼,昭示我们:托起“中国梦”的,不仅是国家的强大、物质的丰沛,还有圆梦的舞台。这个舞台,正如十八大强调的,就是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唯此,才能拓展“中国梦”的幸福纵深。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是国家之梦的应有内容,也是个人之梦的实现途径。反过来,缺少公平,必然影响甚至摧毁梦想的抵达。“中国好声音”让平民一鸣惊人,靠的是公平选拔,而名校中寒门学子的锐减又让人担心阶层的固化;自媒体时代权利意识的觉醒令人欣慰,但“异地高考”的问题让人揪心于公平。现代化的足音越是临近,“公平”在梦想时代的地位便日益彰显。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需要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衡、规则的透明。当生存权不因家庭贫富而有高低、发展权不因财富多少而有先后,三种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转换、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让每个人的中国梦有了相同的起点。当社会不再是“拼爹时代”、户籍不再割裂人群,人们的心态才能理性平和,人们的奋斗活力才能汹涌迸发,人们的前途命运才能自己掌握。当认识到“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进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从有章可循到有章必循,从权利的保障到权力的监督,社会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法治防线。有权利公平,梦想才能起飞;有机会公平,奋斗才有动力;有规则公平,社会才能进步。

遥望奥林匹斯山上的法治文化,象征正义的女神忒弥斯蒙着双眼、手持天平与利剑,正告世人公平不但要以天平来衡量,更要靠利剑去保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就要努力克服乃至消除不公平现象。以法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我们必将用公平正义托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

版权所有: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站所有内容严禁转载、复制、镜像
E_mail:qs
@xaipe.edu.cn 电话:(029)88409615